DeepSeek會改寫英偉達的增長劇本嗎?

來源:FT中文網
在上周的一場线上活動中,黃仁勳與DataDirect Networks首席執行官進行了一場對談,在這場談話中,黃仁勳首度對DeepSeek對英偉達造成的衝擊進行了回應。
差不多一個月前,DeepSeek發布其R1模型的开源版本,之後英偉達的股價就像坐上了過山車,股價一度暴跌17%,三天內就讓英偉達市值蒸發近6000億美元。
差不多一個月後的現在,英偉達的股價基本上已經“收復失地”。黃仁勳也第一次提及了DeepSeek。他表示R1的發布“令人難以置信地興奮”,並表示之前市場的反應是一種誤解。“我認爲市場當時對R1的反應是‘哦,我的天哪,人工智能結束了!它從天而降,我們不再需要進行任何計算了!’”黃仁勳表示,“而事實恰恰相反。”
黃仁勳認爲,DeepSeek R1模型的發布會加速了人工智能的普及,這並不意味着市場不再需要算力資源,而是恰恰相反,在DeepSeek的帶動下,市場未來會需要更多的算力。
黃仁勳這次出來發聲並談及DeepSeek的影響,選了一個比較巧妙的時間點。一來,現在英偉達已經差不多從股價暴跌中走出;二來再過幾天,英偉達將發布第四季度財報。對市場來說,英偉達的財報已經變得與關鍵經濟數據一樣重要,市場分析者會根據其中的數據判斷AI市場的繁榮情況,英偉達的股價也會隨之波動。
但是這一次,市場分析者對英偉達財報和股價的前瞻,似乎出現了很多分歧。DeepSeek的出現意味着低成本大模型訓練方式的可能性。這打破了巨頭們用大量的資金、芯片和算力營造的護城河。在大模型的訓練中,如果可以用比較少的算力也能實現預期性能的話,那么未來市場根本不需要這么多高端AI芯片,英偉達的股價是否需要擠一擠泡沫?
就這么看來,DeepSeek的崛起導致英偉達的暴跌,就是基於這種分析而產生的比較直接的市場反饋,這到底是不是一場“誤解”,可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但是在DeepSeek在春節前驟然出圈一個月後,大家對市場的判斷在變化。確實如黃仁勳所說,DeepSeek新开源模型的發布掀起了一場新的AI浪潮,AI的應用範圍在擴大,這意味着未來需要更多的計算資源。
持這種觀點的分析者,會用經濟學理論中的傑文斯悖論來概括這種資源效率的反直覺現象:當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時,實際上可能會導致資源消耗的增加,而不是減少。算力也是一種資源,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算力效率在提升,市場進一步擴展,這反而促使市場對算力的需求持續增加。
這一點正在被市場逐漸驗證。根據《經濟觀察報》一周前的一篇報道,接入DeepSeek的中外企業越來越多,迅速增長的客戶量也給各個平台的服務器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現有算力已經跟不上用戶的需求,英偉達的GPU正在重新變得供不應求。“連庫存的禁售型號都被搶空了。”
未來傑文斯悖論是否會在AI領域失效?這是投資者對英偉達的預期產生分歧的原因。從長遠來看,算力和芯片的需求是否會持續增加,還是要看AI應用擴展帶來的需求量增加,是否能超過算力成本的下降速度。但是現如今,AI競爭被納入大國博弈的敘事中,當科技競爭摻雜了政治因素,一切情況都會變得更加復雜,已經脫離了單純的市場邏輯範疇。
根據既往的媒體數據,美國幾個科技巨頭在過去一年中,資本支出都達到歷史最高峰,其中可能超過一半都“燒”在了算力上。雖然市場一直在質疑其算力支出的回報率,但是對中國AI的警惕,DeepSeek的崛起,依然會讓巨頭們因爲害怕掉隊而堅持燒錢堆砌算力。谷歌、亞馬遜和Meta在新的一年裏對算力的投資依然是只增不減,美國政府也在極力推進Stargate(星際之門)這一號稱高達5000億美元的AI基建計劃。
最起碼就當下的情況看,DeepSeek的崛起可能不僅沒有“腳踢英偉達,打臉星際之門”,反而可能給英偉達送出一記助攻,說不定,就連特朗普可能都要誇耀自己推出星際之門是“先見之明”了。
標題:
地址:https://www.pressbased.com/post/1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