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新聞

Web3打工人 聘用合同籤署注意事項

By 曼昆區塊鏈法律 2025-03-06 02:54
Web3打工人 聘用合同籤署注意事項

遠程辦公、自由協作、加密支付……Web3行業的工作模式讓“打工人”的定義變得模糊。

在傳統行業,你是公司正式員工,還是臨時僱員,往往由合同說了算。但在Web3,許多從業者雖然拿着“自由職業者”的合同,過着的卻是正式員工的生活:

  • 需要遵守固定的上班時間

  • 受公司管理,按月領取工資和績效獎金

  • 參與團隊會議、遵守企業文化

更復雜的是,Web3去中心化組織(DAO)中的貢獻者們,既沒有合同,也沒有公司HR對接,但仍然在長期爲項目工作,並依靠代幣獎勵獲得收入。

那么,在法律層面,Web3的工作模式如何界定?你到底是正式工,還是臨時工?不同身份,會涉及哪些責任?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疑問,那么就聽曼昆律師一一道來。

傳統僱傭 vs Web3僱傭

在傳統勞動市場,企業與個人的僱傭關系通常有明確的法律界定。

首先,勞動關系是傳統勞動市場中最普遍的形式企業與員工籤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僱主需承擔工資、社保、獎金、帶薪休假等福利,並履行勞動法規定的責任,如穩定的僱傭期限、解僱補償等;員工則需遵守公司規定,履行崗位職責,並享有法律保障的權益,如最低工資、工作時間限制及勞動爭議仲裁等。

相較之下,勞務關系則更具靈活性。個人以承攬任務或項目的方式與企業建立合作,通常籤訂的是勞務協議,協議中明確合作的報酬和交付要求。承攬人不受企業日常管理,不享有勞動法保障,也無需遵循企業內部考核或晉升機制。企業的責任僅限於按協議支付約定報酬,而無需承擔額外的社保、福利或長期僱傭義務。

反觀Web3行業,由於遠程辦公和去中心化協作的特性,僱傭關系的界限更加模糊。目前,Web3從業者的身份主要分爲三種類型:

僱員(Employee)

這一身份在當前的勞動市場中較爲罕見,僅存在少數仍採用傳統管理模式的Web3企業。這些公司通常爲本地注冊法人,與僱員籤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實行固定工時制度,並提供法定社保、固定薪資及額外的績效獎勵。僱員則需服從企業管理,履行合同義務,與傳統企業的僱傭關系無異。

自由職業者(Freelancer)

是Web3行業最常見的用工形式。許多Web3公司更傾向於與全職員工籤署自由職業者協議,甚至只提供offer或口頭僱傭承諾。盡管這些人員的工作內容、工時安排、工作職責與傳統企業的全職僱員無異,但由於未籤訂正式勞動合同,他們並不能享有勞動法規定的保障,如社保、年假或遣散補償。另外,多數自由職業者的薪酬,,常以USDT或其他加密資產支付,履約風險較高,一旦企業單方面終止合作,自由職業者的權益保障相對薄弱。

貢獻者(Contributor)

這個身份則,通常存在於DAO或部分Web3項目的社群中,主要負責社區治理、內容生產,較少與技術开發的內容有關。以DAO貢獻者爲例,核心團隊常常會在協作群或者平台發布任務,貢獻者確認接取任務並反饋成果,隨後由國庫派發代幣獎勵或任務激勵。這類工作模式沒有正式合同,也不存在固定薪資,貢獻者的報酬完全取決於項目的資金池狀況和治理機制。如果DAO調整激勵規則或面臨財務問題,貢獻者可能面臨收入銳減甚至無償工作的風險。

此外,由於DAO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法律實體,貢獻者在勞動權益保護和爭議解決方面幾乎沒有法律途徑可循。

面對這種僱傭模式的混亂,Web3打工人需要明確自身身份及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

Web3打工人的責任

在Web3行業,許多人表面上是自由職業者,實際上卻承擔着正式員工的職責;DAO的貢獻者看似只是賞金獵人,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被認定爲項目的核心人員。這種身份混亂不僅影響從業者的法律權益,也可能在項目發生合規問題時,影響責任分配。

但實際上,在法律實踐中,打工人身份的認定並不僅僅取決於合同,也取決於實際的工作關系。也就是說,即使打工人籤署的是自由職業者協議,但也有可能形成“事實勞動關系”。尤其是出現以下三個特徵:

  • 需要遵守固定的工作時間

  • 持續接受公司管理,匯報上級

  • 領取固定薪資,而不是基於具體項目支付報酬

在一些司法管轄區,一旦形成 “事實上的僱員”,企業就可能需要承擔相應的社保、勞動保護責任。比如根據中國《勞動法》第10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三)》(法釋〔2010〕12號),如果個人長期受公司管理、考勤,並領取固定薪資,即便沒有勞動合同,也可能構成事實勞動關系,企業需要承擔社保等責任。另外,歐盟,如西班牙、法國,以及美國加州等多國和地區,也有相關法案及案例,將自由職業者判定爲正式僱員。

相比自由職業者,貢獻者的身份更加特殊。

貢獻者通常不會和Web3項目或者DAO籤署任何合同和協議,而是通過任務激勵機制獲得代幣獎勵。表面上看,這意味着貢獻者沒有僱傭責任,但在某些情況下,貢獻者可能承擔的責任甚至大於企業員工。

在某些司法管轄區,DAO的治理方式可能被視爲事實上的企業運營。尤其當貢獻者深度參與DAO核心事務(如財務管理、協議开發)、持有治理代幣並影響關鍵決策,或對外代表DAO時,他們可能被認定爲實際的項目方成員,甚至承擔‘合夥人’或‘董事會成員’的法律責任。一旦DAO涉及合規風險,如非法融資、證券法違規,貢獻者就可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在2022年美國CFTC對Ooki DAO的執法行動中,CFTC就認爲Ooki DAO的治理代幣持有者通過投票決定項目運營,因此實際上行使了管理職能,符合“普通合夥人”(General Partner)的法律特徵。同時,在美國,根據《統一合夥企業法》(Uniform Partnership Act, UPA),如果DAO治理者被認定爲普通合夥人,那么他們可能需要對DAO的債務和合規問題承擔無限責任。

然而,盡管部分司法管轄區承認‘事實勞動關系’,但這並不意味着Web3打工人能夠享有正式僱員的全部權益。行業中的大量事實表明,自由職業者和貢獻者身份的不確定性,使他們既很難獲得勞動合同所保障的福利,又可能在合規問題上承擔額外風險。

曼昆律師總結

Web3行業的僱傭模式在帶來靈活性的同時,也讓從業者的身份認定和法律責任變得復雜。無論是以自由職業者身份全職工作,還是作爲貢獻者參與Web3項目,打工人的角色往往並不只是“執行任務”那么簡單,而是可能涉及更大的合規風險。

從法律實踐來看,“沒有合同”並不等於“沒有責任”。因此對於Web3從業者來說,在選擇合作模式時,不僅要關注薪資,更需要清楚自己的法律身份及責任邊界。在面對合規風險、勞資糾紛或監管調查時,明確自身權益和責任,將是保護個人利益的關鍵。

與此同時,身份僅僅是Web3勞動就業的一個合規問題點,一旦你接觸乃至參與,更多勞動相關難題將接踵而來。在過去,曼昆律所就接到了大量的Web3勞動就業咨詢,從純就業問題到項目合規,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大家問不到。也因此,曼昆律所特別推出Web3勞動就業咨詢服務,行業資深律師爲你答疑解惑,助你釐清責任、規避風險。

/ END.

本文作者:Iris、劉紅林律師

標題:

地址:https://www.pressbased.com/post/1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