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Diem流產到加密企業斷卡:“去銀行化”如何成爲Web3行業發展的系統性困局
來源:AiYing Compliance
隨着加密貨幣行業的迅猛發展,Web3 世界中的“去銀行化”(debanking)現象日益引發關注。這種現象展現出傳統金融體系與加密貨幣行業之間的對抗,諸如 Meta 旗下的穩定幣項目 Diem 的失敗、Custodia Bank 遭遇阻礙,以及諸多加密企業被“斷卡”的現象,無不凸顯了傳統金融體系對加密行業的強烈排斥。這種排斥不僅反映了政策矛盾,更是多方力量角逐的博弈。在這些年付過客戶的過程中Aiying艾盈也見證了企業在獲取金融服務方面面臨的種種障礙。銀行账戶的關閉、支付服務的缺失。本文主要探討這當中更深層的一些原因。
一、去銀行化的隱祕機制
所謂“去銀行化”,並不僅僅是銀行關閉個別企業的账戶,背後往往隱含着錯綜復雜的政治與金融考量。Meta 的 Diem 項目正是這樣的典型案例。據前負責人 David Marcus 透露,盡管在 2021 年,Diem 已完全符合監管要求,並計劃小規模推出,但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向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直言,批准該項目等同於“政治自殺”。這無疑是一場政治力量對技術革新的冷酷打壓,而這種壓力直接作用於美聯儲和銀行系統,迫使它們切斷了與 Diem 項目的合作關系。
Diem 項目原本旨在通過基於區塊鏈的技術實現更快捷、更廉價的全球支付,但由於受到政府的壓力,銀行紛紛退出對其的支持,導致項目最終無法落地。這類間接打壓手段,使得加密貨幣行業在面對監管時不再僅僅是“合規”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銀行關閉账戶、撤銷服務權限,導致大量企業和個人無法正常獲得金融服務,這種現象在“去銀行化 2.0”中尤爲明顯。
Custodia Bank 的首席執行官 Caitlin Long 也透露,Custodia Bank 一直試圖爲加密貨幣行業提供合法的銀行服務,但其銀行牌照申請多次被推遲或拒絕。Custodia Bank 甚至遭遇了聯邦儲備系統的壓力,要求終止與加密相關的服務合作。Long 進一步指出,這種針對性的打壓不僅影響了 Custodia Bank 的業務發展,還導致其他銀行紛紛效仿,拒絕爲加密行業提供服務,迫使許多企業陷入困境。
二、自由的侵蝕:去銀行化對加密行業基本權利的打壓
去銀行化所引發的另一層挑战是對基本權利的侵犯。加密貨幣世界一直標榜去中心化和自由,而去銀行化直接動搖了這種自由的根基。Ripple 的 CTO David Schwartz 指出,這種針對性的去銀行化行爲不僅損害了行業發展,更侵蝕了基本的憲法權利,包括正當程序、言論自由及免受非法搜查與扣押的權利。
Schwartz 進一步闡述了政府如何通過施壓銀行等金融機構,間接達到打壓特定行業的目的。他指出,政府往往不會直接出台法律禁止加密貨幣,而是通過金融體系對行業進行“圍堵”。銀行被施壓停止與加密企業合作,迫使企業無法正常運作。這種行爲本質上是對市場自由的幹涉,是政府通過第三方來規避正當程序的表現。
這種現象在整個加密貨幣行業中並非個例。Frax Finance 的創始人 Sam Kazemian 表示,2022 年 12 月,他在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账戶被關閉,原因並未明確說明,但顯然與其從事加密貨幣業務有關。Coinbase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Brian Armstrong 也通過《信息自由法案》(FOIA)申請獲取與“扼殺行動 2.0”相關的政府記錄,試圖揭露這種打壓背後的真實動機。
三、早年的“扼殺行動”仍在繼續
“去銀行化”現象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美國政府早年的“扼殺行動”(Operation Choke Point)。據 Aiying艾盈獲悉,政府針對金融機構和支付處理方,因爲它們被視爲詐騙活動中的“瓶頸”或“扼制點”。通過對這些關鍵節點施加壓力,政府希望切斷非法商戶進入銀行系統的途徑。然而,這種針對金融服務的廣泛排斥卻波及到了包括合法企業在內的衆多行業,如彈藥銷售、發薪日貸款、煙草銷售等。
“扼殺行動”不僅造成了衆多合法企業的账戶被關閉,也導致了多起訴訟和聯邦調查,甚至在 2018 年受到了來自前俄克拉荷馬州州長 Frank Keating 的嚴厲批評,稱其更像是一場“意識形態敵對者的清洗行動”。雖然在 2017 年,特朗普政府宣布正式終止“扼殺行動”,而 FDIC 也承諾限制其人員的账戶終止權力,但許多人認爲,政府對銀行服務的控制和幹預並沒有真正結束。
如今,“扼殺行動 2.0”這一非正式術語被批評者用來形容美國政府對加密貨幣行業的打壓,因爲加密貨幣行業被認爲風險高且具有爭議性。雖然並沒有正式的“扼殺行動 2.0”計劃,但包括司法部 (DOJ)、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C)、貨幣監理署 (OCC)、金融犯罪執法網絡 (FinCEN) 以及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等在內的多個監管機構的協調行動,似乎使得加密貨幣行業的銀行准入變得困難重重。
例如,Signature Bank 和硅谷銀行 (SVB) 在 2023 年的倒閉事件中,有觀點認爲正是由於與加密貨幣行業的聯系而遭受了特別的監管壓力。
例如,SEC 於 2020 年起訴 Ripple Labs,聲稱其發行的 XRP 代幣爲未注冊證券;2023 年,SEC 起訴 Binance 和 Coinbase,指控其違反證券法。這些案件的存在,使得“扼殺行動 2.0”被認爲是一種系統性的打壓手段,其目的在於限制加密行業的金融准入,遏制去中心化技術的發展。
四、銀行業危機與監管偏見
“去銀行化”並未隨着“扼殺行動”的終止而結束,反而在加密貨幣行業的發展中卷土重來。2023 年 3 月 8 日,加密貨幣專注機構 Silvergate Bank 宣布自愿清算。這家自 2013 年起專注於爲加密客戶提供服務的銀行,因爲與 Meta 的穩定幣項目 Diem 有關聯,以及加密市場的動蕩和客戶 FTX 的崩潰,其股價大幅下跌。而同時,來自美國參議員 Elizabeth Warren、Roger Marshall 和 John Kennedy 的壓力也進一步加劇了銀行的困境,他們要求 Silvergate 披露與 FTX 的財務關系,導致銀行面臨更大的監管風險。
僅兩天後,加利福尼亞州金融保護與創新部接管了硅谷銀行(SVB),標志着美國歷史上第二大銀行倒閉事件之一。SVB 的倒閉與其長期證券持有的市場價值下降及客戶大規模提款直接相關。而在 3 月 12 日,Signature Bank 也因大量客戶提款被紐約州金融服務部關閉並置於 FDIC 接管之下。Signature Bank 的存款中有 30% 來自加密貨幣行業,而其手中現金僅佔總資產的 5%,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這使得它在 SVB 問題引發的銀行擠兌中非常脆弱。
盡管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和 FDIC 形容接管 SVB 和 Signature Bank 的行動是爲了“保護美國經濟,增強公衆對銀行系統的信心”,但包括 Signature Bank 董事會成員 Barney Frank 在內的許多人卻認爲,這些行動顯示了政府對加密貨幣行業的偏見。Frank 表示:“我們成爲了典型的案例,因爲這次倒閉並非基於基本面的破產。”此後,FDIC 宣布 Flagstar Bank 將接管 Signature Bank 的現金存款,但排除了與數字資產相關的業務。這一決定被《華爾街日報》社論委員會批評爲明顯的偏見,確認了 Frank 對加密行業遭受不公正對待的懷疑。
五、特蘭普重返白宮,最差的關系期或將過去
盡管去銀行化現象愈演愈烈,Marc Andreessen 在一次播客中揭露,過去四年裏超過 30 位科技創始人被銀行“斷卡”,而這些加密創業者沒有選擇默默忍受,反而勇敢站出來講述自己的故事。Custodia Bank 的 Caitlin Long 也明確表示,她的公司正在與美聯儲對簿公堂,並計劃在明年一月進行口頭辯論。這種法律上的對抗無疑是加密企業爭取合法生存空間的重要一步。
Jered Kenna,Tradehill 的創始人,分享了他被銀行拒絕服務的經歷。Kenna 表示,自己曾經有一份長達幾十頁的銀行名單,這些銀行因爲他從事加密貨幣業務而拒絕爲其提供服務,甚至包括一些國際知名大銀行,如匯豐銀行(HSBC)、美國銀行(BofA)、摩根大通(Chase)、花旗銀行(Citi)和富國銀行(Wells Fargo)等。他強調,這種“去銀行化”現象幾乎覆蓋了所有主流金融機構。
Kraken 的創始人 Jesse Powell 也透露,Kraken 曾在美國面臨多年無銀行服務的局面,而唯一一家愿意提供服務的銀行後來也因政府施壓而終止合作。這些創始人的經歷揭示了政府如何利用銀行系統對加密行業施加系統性壓力,從而達到“去銀行化”的目的。但這一切都是過去,最近特朗普被確認爲新一屆總統後,我們能看到各大加密企業如上所述都在給美聯儲及整個銀行系統施加輿論壓力。也能看到不少過去還在爭議中的訴訟案件也正在撥开雲霧見月明。整個法律邊界正在從模棱兩可走向清晰,同理銀行的不明規則的拒絕給加密機構提供銀行服務這種現狀在未來應該會趨向有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從Diem流產到加密企業斷卡:“去銀行化”如何成爲Web3行業發展的系統性困局
地址:https://www.pressbased.com/post/9885.html